[ 下半年就業形勢和年度內700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可能決定經濟下限的彈性 ]
全年增速到底是7%、7.5%,還是神秘的6.5%,市場進入猜測狀態。
不過,本報采訪的多名專家均稱,無論哪個數字,對中國經濟而言都是可以承受并處于合理空間,而非不可逆轉的崩潰式下滑。部分專家表示,從剛剛公布的半年數據看,中國經濟保持平穩態勢,但依舊存在下行風險。在政府留足了“后手”的情況下,中國經濟“硬著陸”的可能性并不大。
經濟下限之爭
對于經濟下限的三個數據,業界仍在爭論不休。
其中,7.5%是政府年度經濟目標。研究者對記者表示,如果全年沒有完成這一目標,政府按照要求可能需要向人大解釋具體原因。
7%是“十二五”規劃的年度增長目標,意味著政府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。
6.5%則緣于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在海外的一次表述,他在美國表示,中國實現今年目標沒有太大問題,但不是意味7%或6.5%就出多大問題。研究者對記者表示,作為一位經濟學家出身的官員,這可能是樓繼偉對于中國在結構調整時可以承受底限的測算,但也不排除是官方機構的內部測算。
申銀萬國[微博]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,經濟下限問題不是今年突然提出的,實施下限管理應該說是政府從去年十八大以來所訂立的思路。
李慧勇對記者表示,2011 年申銀萬國就提出了一個觀點,即中國經濟進入弱周期。新周期與舊周期的不同點在于,一方面,由于國際需求、勞動力、資源環境等制約,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一個抑制的上邊界;另一方面,由于就業和財政收入因素的制約,我國經濟還面臨著一個保增長的底線,即增長的下邊界。總體來看,中國經濟正處于上有頂、下有底的弱周期格局。7%~8%的增長,3%左右的通脹將成為弱周期的一種常態。
而野村證券經濟學家張智威則認為,中國經濟真的到6.5%也不是沒有可能。他預測,6.5%會出現在明年二季度,而且即便到6.5%也能為政府接受。
張智威認為,中國經濟增長在二季度出現了放緩,但現在的放緩速度對于政府來說是可以被接受的,因為經濟增長仍在全年7.5%的調控目標的軌道上。但2014年,經濟增長可能下滑到6.9%,理由是政府可能在2014年將年度增長速度降低到7%。
“穩增長”還是“調結構”
近日,新華社連續發文強調政策的連續性、穩定性,強調穩增長、調結構、促改革。從高層的思路來看,三者皆為今年的重要經濟任務。與GDP數據“站隊”一樣,“穩增長”和“調結構”這對看似矛盾的任務也不可逆轉地引發了各界的“口水戰”。
相當一部分專家認為我國經濟結構問題更嚴重,應該以調整結構為首要任務,甚至適時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。但部分專家卻認為二者相互依存,經濟不保持一定的增速,結構也不可能調整好。
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,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的意思就是,穩增長、調結構、促改革同樣重要,經濟政策要走一條“均衡”路線,既要堅持穩增長,又要堅持調結構;既要堅持控風險,又要堅持促改革;既要著眼當前,又要著眼長遠。把穩增長和調結構對立起來的想法是不對的。
而另一派觀點卻認為,調結構的迫切程度已經高于穩增長。智庫研究機構一名研究人士近日對本報表示,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如同一顆不斷儲蓄能量的炸彈,如不進行疏導隨時有爆炸的可能。
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近日發表報告也稱,從國際經驗來看,在一國或地區進入中等收入之后,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都出現了持續下行的現象。目前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而就業并沒有顯著惡化也從一個側面證明:當前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就是接近潛在增長率水平的增長。報告認為,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,應當正視這一轉折的到來,不能沿用原來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思路來調控經濟。
中國底線是就業
上述研究人士認為,經濟增速不論是6.5%還是7.5%,都不能從數據上判斷經濟形勢。“經濟并沒有那么糟糕,只是進入另一個區間。”他解釋,在現有情況下,如果除了結構性失業、摩擦性失業以外,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失業,那么就可以將此時的增長水平界定為長期均衡增長水平。
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也對本報表示,所謂底限不應是被單純看成一個數字。他認為,中國的經濟底限是就業,因為經濟增長的根本目的不是GDP,而是改善民生,而民生之本是就業。
以往的一種說法是,政府長期訂立8%的增長速度就是要保證就業。而從今年前兩個季度的表現來看,就業市場存在一些惡化的跡象。
上半年,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增長6.5%,增速一季度回落0.2個百分點,低于上半年7.6%的GDP增速水平。其中,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都出現放緩。而在前兩個季度數據發布會上,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均罕見強調,中國要高度關注居民增收問題。
但就業仍是一個滯后的指標,目前從已經公布的數據和新聞中還沒有看到就業下滑的消息。由于中國農村務工者往往要在省內長途或者跨省就業,需要計算路費成本,因此一旦出門后可能半年內持續找不到工作才會返鄉,因此下半年就業形勢和年度內700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可能決定經濟下限的彈性。
入庫時間:2013/7/16